738 “石碑”基站

最新网址:m.kudushu.org
    738 “石碑”基站 (第1/3页)

    被军务耽误两个月,王齐回到任务指挥部,盯着各组的项目推进和测试进度。

    里面最重要的无疑是载具。

    按理说,为了对抗真空,圆柱形和球形的强度更好,但因为是走传送门而不是火箭发射,载具并没有重量限制,用厚点的钢也没有解体风险,较为规则的空间更容易充分利用。

    所以载具最后还是做成了个楔形的,没弄成长方体,则是出于观测需要。

    这个载具的前窗是两块V形蓝宝石玻璃,看起来极不合适,可配合“石碑”任务却情有可原。

    现有的宇航服不够成熟,靠宇航员自身无法完成着装,两个人相互帮忙,载具内空间又不够,干脆一点,载具内不加压,宇航员就穿着宇航服在里面干活。

    没有内外压力差,这才能够安装足够大块的玻璃,提供较好的舱内视野。

    载具做了两台,是备份需要,也可能用于任务调整,它们这个时候正在做水下测试。

    而为了配合全程着装的任务需要,宇航服也要再次升级,其中的重点是服内进食和尿液、湿气搜集系统。

    ……还是没有做水循环,因为飞行背包设备魔法化之后容量足够大,多塞个几升的盒子,总体大小甚至还比初版小了点。

    服内进食条件有限,只能是流质,甜度非常高的果酱,其实就是糖浆和果酱的混合物,加了点盐,结果显得更甜了,齁的慌。

    可条件就是这么个条件,往好处想,这么高能的流质,喝几口就能顶一天的活动消耗,也是设备空间与技术难度最低的实用方案。

    对王齐来说,任务推进的过程,反而比第一次开门前轻松了不少,至少各部门对接的企业、人员都已经熟门熟路,开会的频率都降低了不少。

    几个月时间很快,又到了能开门的周期。

    王齐没着急,等第二批的两名预备宇航员训练好,设备通过超低温测试,延期两个月把工作准备就绪,才呼叫索拉里斯再次开门。

    开门时气压接近七百百帕,现场有不少年纪大点的都戴上了呼吸面罩,堪称糟糕,但和外层空间对比起来,地面上仍称得上天堂。

    开门后,第一时间连人带载具一起送进门。

    这回没有临时搭架子,而是载具团队弄出来的一辆特种车辆,整体状态比较像吊车,区别只是吊臂是专门设计来弹射载具的,确保载具在没有上升矢量的情况下进入门里,规避隐患。

    之所以要带人在里面,还是因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最新网址:m.kudushu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