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徐达兵临大都城 顺帝夜半上都行

最新网址:m.kudushu.org
    第一章 徐达兵临大都城 顺帝夜半上都行 (第1/3页)

    大元至正二十八年,公元1368年,闰七月。

    元大都。

    这些日子,元大都的人们也像燥热的天气一样焦躁不安。人们心照不宣,在等待一个时刻的到来,有的人恐惧,有的人心有不甘,有的人则盼望着奇迹出现,而大多数人却充满渴望,期盼一个新时代的到来。

    这中间最害怕最恐惧最无奈的当属至正帝(元顺帝)了。作为元朝最高统治者,一年多来,他没有过一个安心的日子。从去年正月开始,几乎天天都有不祥的可怕的消息源源不断传来。先是朱元璋在至正二十七年(1367年)正月在应天(今江苏南京)称帝,定国号明,建元洪武,立马氏为皇后,立世子标为皇太子。接下来听到朱元璋派汤和、廖永忠等猛将克福州,平延平(今福建南平),诛陈友谅。不久,大明雄兵勇将攻占广东,略定河南,在天下府州县开设学校……接下来明大将徐达等攻下河北诸地,败元兵于河西务(今天津武清西北北运河西岸),克通州(今北京通县)。眼下,至正二十八年(1368年)闰七月二十三日,明军抵达直沽,二十六日,知枢密院事卜颜帖木儿出大都迎战明军,被擒杀。明军一路高歌猛进,势如破竹,无不可挡,下一个目标就是元大都,元大都已经是四面楚歌,危在旦夕了。

    怎么办?怎么办?

    “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”。还是赶快撤离大都,北上上都以待来日吧。

    至正帝安排心腹之人悄悄做撤离准备,连太庙牌位都收集好了,计划逃难时一起带走。

    前些日子,朱元璋又遣使者前来招降。对于这个朱哥,至正帝又气又怕,又无可奈何。面对朱哥的招降书,他思绪万千,作《答明主》一首婉言拒绝:

    金陵使者渡江来,万里风烟一道开。

    王气有时还自息,圣恩无处不昭回。

    信知海内归明主,亦喜江南有俊才。

    归去诚心烦为说,春风先到凤凰台。

    对,三十六计走为上!

    二十八日,至正帝匆匆来到端明殿,召见群臣,安排自己北去上都后的有关事宜。

    “什么?!”

    听到至正帝要北撤的消息,大臣们面面相觑,竟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。

    “这怎么可以?!”

    左丞相失烈门、知枢密院事黑廝等率先发问:“大汗,明军兵临城下,在此国家危急存亡之际,您理应激励将士固守京城,坚持到山西、漠北等地方的勤王义军来到,这样,大都之围自然可解。在这大元危难时刻,我们君臣应该上下一心,您怎么能够如此轻率丢弃国家根本之地呢?”

    不但文臣武将力劝顺帝坚守大都,就连宦官伯颜不花也叩首进谏:“陛下,您万万不可放弃大都而去。无论如何也要下决心固守京都。臣等愿意募集兵民,出城作战,万死不辞!”

    面对激情高涨的大臣们的一片热议,至正帝不由哀叹:“你们以为我想走吗?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!你们说说,什么才是国家根本之地?京都这几年安稳了几天?先是孛罗犯驾,后是扩廓构乱,京都守备空虚已久,你们说怎么能守得住?!”

    伯颜不花伏地大哭:“今日大元的天下乃是当初世祖打下的天下,陛下怎能就此弃去?就是为了地下先皇列祖也要据城死守啊!”

    至正帝摇头叹息:“愚忠害主啊!愚忠害主啊!你们还是读书太少,不记得南宋时徽、钦二宗的命运?朕怎能沦为被俘的国君?朕意已决,毋庸多言!”

    伯颜不花再三泣谏,群臣情绪激荡。至正帝见无法说服这些花岗岩般的榆木脑袋,气得拂袖顿脚,铁青着脸还宫。

    到了黄昏,至正帝单独召已经八十三岁的淮王帖木儿不花、丞相庆童进入大内,直截了当下旨:令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,庆童为辅。

    帖木儿不花、庆童两人见圣命已决,确实不好再劝谏什么,这时候若再多说废话,分明就是在表示自己贪生怕死,不敢留守京都,也就无语受命,跌跌撞撞奔出宫门。

    至正帝没有敢等到天亮,夜半更时分,悄悄开了建德门,带着后妃、太子及左丞相失列门、平章政事臧家奴、右丞定位、参知政事哈海、翰林学士丞旨李家百奴、知枢密院事哈剌章、知枢密院事王宏伯等一百多名大臣仓惶北去,出奔上都。

    元大都的人都在密切关注着至正帝的一举一动,他们的命运和至正帝紧紧绑在一起,他们从至正帝一个眼神,一句话中,触摸自己的未来。平章脱欢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人。

    这个晚上,脱欢怎么睡都睡不着。

    他瞪着眼睛一会儿望着黑糊糊的屋顶,一会望着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最新网址:m.kudushu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