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一之卷:错料一帆超十程 第15章 麦穗初齐稚子娇——欧阳修

    九一之卷:错料一帆超十程 第15章 麦穗初齐稚子娇——欧阳修 (第2/3页)

那套说辞只能用来威胁皇帝的地位,反而不能用来打击太后的微信。

    这是太后与皇帝之间显著不同造成的。因此小皇帝必须出手拿掉这个单下威胁。

    当然,小皇帝取得的战果非常辉煌,不但拿掉了这个威胁,反而还有可能对太后构成威胁,虽然信奉儒学的宰相们不会容忍司天监的太后发难,因为那意味着称谓之学的复辟,是当代的儒学者们断然不会接受的事情。

    但无论怎么说,小皇帝至少完成了一次完美的防御。

    这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来说已经难能可贵。

    但那天,这个孩子摆出的弱势姿态,尤其是含沙射影的说出商山四皓之类的话语之后,几乎整个朝堂都认为垂帘听政的太后,已经威胁到了他的皇帝之位。

    他需要有影视来为他制造,当然这种隐士也不排除是大隐隐于朝的那种隐士。

    因为皇帝当场就点出了朝中的多位大臣,作为自己的老师。

    而可以想见的是,这些朝中的大臣其实正是对抗太后的即时战力,那些从外面找来的所谓隐士,还真的就不一定熟悉朝廷的各种机关算计。相比之下还是熟悉掌故,思维多变的大臣们更划算一些。

    但无论怎么说,皇帝既然用自己受教育的权利,拉拢了一批属于自己的盟友,那么留给太后的就只剩下两条路,要么直接开战,将一切可能跳伞的势力杀死在萌芽状态,要么虚与委蛇,在之后的时间里慢慢寻找这些皇帝盟友的弱点,并且一一击破,倘若能够做的铁证如山,滴水不漏,反而还可以打击皇帝的威信。

    第一条路太后刘娥是不敢走的,八大王赵元俨还在那里,宗室也还在那里,勋贵们也还在那里。

    倘若他敢贸然篡位的话,必然导致各方的联合绞杀。

    相比起完全可以世袭下来的武将世家,宗室子弟来说,太后刘娥在某种程度上天然属于弱势。

    他若能够给一个太后扣上造反的帽子,那么就有借口限制以后所有太后的权力,这样对保证这些世家大族的后驱力是极有好处的。

    反而是她这个做太后的,想要将自己的全易传染给后代的话,就只有造反这一条路可选,而且更糟糕的是就算是造反也不得不拉拢那些开国将门。

    所以,那些勋贵将门会更有动力一些,至于宗师子弟,恐怕就只有拼命一条路可选。

    武则天登基的时候,不知道杀了多少李唐的宗室子弟。

    老赵家的孩子们,恐怕不愿意落到那般下场,那么这样一来,他们的动力就会变得更加充足。

    因此太后刘娥是不能贸然出手的。

    所以他只有第2条路可选,虚与委蛇,各个击破。

    因此当醉醺醺的皇帝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,当他提出索要钱粮的时候,太后刘娥都没有任何阻止的意思。

    这个十六岁的小皇帝,既然可以想到在众人面前示好,难道他刘娥就不可以用这些钱粮愚弄某些人的脑子吗?

    哼,她偏要世间的所有人都知道,对于儿子的这个大胆荒唐的记忆,她这个疼爱儿子的母亲是有多么支持。

    治愈以后,因为他的溺爱而造成的所有问题,不管怎么讨论都会多出一层情有可原的因素来,反倒是一意孤行,导致两位众臣晕倒在大殿之上的皇帝,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。

    为了留下这样的可能的发展方向,她必须痛痛快快的给出这批钱粮。

    赵祯万万没有想到,刘太后竟然会如此爽快的答应自己,当然他更不知道刘太后的心里究竟占有着怎样的计划。

    这个计划甚至连赵元俨都不可能看透猜透,甚至也没法防范。

    即便是白永安,心思也不会缜密到这个程度来,而他也不可能想到太后的心思可以有这么细腻。

    只有曹利用知道,这还不是太后的最高水平。

    因此天还没亮,母慈子孝的说法就开始在汴京城里流传。

    甚至赵祯出宫的路上都无意当中听到了一些。

    他确实到那时也没明白太后究竟在想什么。

    倘若真的只是疼爱自己的话,那么之前所做的种种又是为了什么呢?

    赵祯总感觉,有一种悄无声息的危险正在临近。

    然而就在这个时候,一封来自石中立的信件,改变了赵祯的所有想法,那个家伙已经亲笔提字,给还没有动土开建的中立学堂写了一幅牌匾。

    牌匾被很快地挂在了玉津园,附近的乡村当中,因为有许多人生计都着落在城里的缘故,所以对城中的消息也较为灵通。官家要在玉津园办学的传言,早就已经闹得沸沸扬扬。就连那称月亮的震撼事件也被人添油加醋的,说的到处都是。

    在这种背景之下,老百姓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这所学堂当中求学。

    至于这所学堂是叫中立学堂还是叫什么偏袒学堂,那根本就不重要。

    但石中立还是侵害于自己名字所带来的巨大号召力,虽然有些自欺欺人,但因为那些老百姓也不知道该夸奖些什么,在看到牌匾之后,那些略微还认识几个字的,自然就找到了可以用来承载他们夸奖的客观存在。

    不过这所学堂的收费可并不低廉,比起当时已经出现的某些私塾可能贵了五成都不止。

    但是教育投资这种事情,在当时的达官显贵看来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。

    京城百姓们的思想也因为长年的耳濡目染,早就已经达到了类似的前卫地步。

    所以颇有一些人是愿意在这方面出钱的。

    而且因为古代教育参差不齐的缘故,即便让他们单独去请些西西先生来,恐怕也不见得能把自家子弟教得多么好。

    反而是有皇帝坐镇的学堂,更加值得他们信赖一些。

    但是虽然来报名的孩子很多,但家长们很快就得知了一个极为失望的消息。

    因为学堂初见的缘故,师资力量并不雄厚,所以能招收的学生也是极其有限的,以避免授课质量的下降。

    这是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